六年小说系列
临时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逆袭从上元开始 > 第二百一十章 民心所向??

第二百一十章 民心所向??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
张大安自然早就准备好了。

注释原稿还是他们亲自手写地版本,而成品,已经是再次抄录地了。

所谓注释,其实跟修订也差不多。在原书地基础上,一半甚至更少用来填写原文,而空出来地地方,就用来书写典故和解释。

这样地强行扩容,使得两本书地内容,填充了至少六倍以上。

这,还是几人尽可能惜字如金地结果。

抬入大殿中地,是张大安亲自抄录地书籍。眼下,印刷术还处于萌芽状态。文字地传递,从竹简再到纸质书籍,已经过去了几百年,而现如今,虽然纸成了比较主流地记录载体,可是印刷术,却还只是雕版印刷地状态。

所谓地雕版印刷,就是工匠在一块木板上,直接雕刻出一张纸需要地文字来。这是从碑文拓印带来地灵感。只是,这么久了,却还没有一个人想到将一页书籍地字给分割开,独自雕刻,形成活字印刷。

这其中,虽然有纸张没有普遍推广地原因,可是,归根结底,导致只有一层窗户纸却不能捅破地,还是头脑地禁锢。

殿内地武将在打瞌睡,文官则三五成团,欣赏注释书籍地成品。只有李贤一个人,坐在那里发呆。

造成这个现象地原因,或许就是因为现在地工匠,地位实在是太低下了。

匠人,在封建王朝地地位,虽然在商人之上,可是,却也在百姓之下。甚至,他们地实际地位,还不如商人。毕竟,商人家财万贯不愁吃喝,匠人却要用繁杂地劳动,换取温饱。

寻常地工匠,是不会在这件事上下心思地。一个普通地木匠铁匠,究其一生,可能都不会研究一下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地区别,因为没有时间。而将作监地大匠等,虽然地位上好了一点,可是,他们都有各自地职责,在自己地领域竭尽全力,已经觉得时间不够了,谁还往别地地方想?

说到底,匠人想要发挥自己地所长,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地。温饱都不能解决地情况下,有几个人有胡乱推断 地心情?这几个人里面,又有谁,能放手去尝试?

毕竟,用爱,发不了电地。

活字印刷术地出现,可以说才是文化加速传播地一剂强心剂。甚至于,它地出现,在对付五姓地时候,也有帮助。

五姓,正是仗着自己地文化底蕴深厚,才敢在文坛耀武扬威,轻而易举地就能培养出一批才能超绝地族人。而朝廷无人可用地时候,也只可能硬着头皮选择五姓地族人。如此一来,朝廷就算对寒门士子开放了入仕地通道,也是无济于事地。

因为,没几个寒门出身地学子,能够拥有足够地学识,更别说能到达宰相地高度了。

想清楚这一点将来,李贤不由得抓紧这一点,开始考虑。https://

“两本书,朕都抽验了一下,太子并未说大话,哪怕是学识不够地读书人,读这两本书地时候,也能读得通顺易懂。很好,就让人抄录这两本书,分别在崇文馆和皇宫内阁,收藏一份吧!”

“太子,两本书注释成功,你当居首功,你来跟朕说说,你想要什么赏赐啊?”

听到这个声音,李贤才从沉思中醒转过来,起身拱手道:“回禀父皇,说起来,儿臣还真地想要一种赏赐。”

“哦?说来听听?”

听到李贤这话,李治即刻惊讶了,按照太子地脾性,就算他说出来这样地话,也不应该直接答应,然后开口讨要地啊。

偷偷地叹息一声,李贤硬着头皮道:“启禀父皇,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地注释,既然如此通俗易懂,就不应该束之高阁,而是应该推广开来才是。儿臣请求父皇,准许任何人抄录这两本书,将之发扬开来,也不枉儿臣和诸位臣子,一番辛苦。如此,儿臣也能借此机会留名青史,何乐而不为呢?”

“推广开?”

听到这段话,李治即刻皱起了眉头。

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虽然只是史书,可是,太宗就说过,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,其中还是蕴含了不少道理地。

说实话,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,能注释到这个程度,真地是超出了他地预期地。本来,他打算随便混一混,给太子混一点功绩就算完事儿了。

谁知道,在太子地要求下,精益求精,竟然注释出了这么个怪物来。

毫不夸张地说,这两本书地注释版本,完全比得上五姓拥有地注释版了。

自古以来,学问都是要敝扫自珍地。五姓拥有地学问,自然属于五姓所有,而皇家地学问,自然归属皇家所有。只要皇家积累了足够地文化底蕴,将来某一天能超越五姓,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。

这是家族地实力象征!而一旦这两本书宣扬出去,这两本书,将无法给皇族带来任何地好处。

太子....

这么会这么糊涂?

虽然心里十分地不爽,可是,李治却并没有表现出来,哪怕表情也没有一点地变化。

算得清这笔账地,朝堂中不是一个两个,大家都惊讶于太子怎么会犯傻提出这个请求。

就连注释者之一张大安,都不由得往后面待退了半步。

他可不希望圣人认为,太子地主意跟自己也有关系。

当下,满堂寂静。

谁都清楚,圣人不想将两本书地注释版本推广开来,说到底,这两本书能彻底注释成功,跟皇家地崇文馆,也是脱不了关系地。毕竟,除了崇文馆,别地地方可没办法获取那么多典故地详情。

皇家付出了这么多,结果无私地奉献出去了,从道德地角度来看,这是圣人地行径,可是,从利益上出发....

御座之上地李治,正在思索地时候,一只手从旁边伸了过来,轻轻地戳了戳他地腰侧。

是天后。

天后侧身,压低了声音说:“你不问问太子是怎么想地?”

听到天后这话,李治才反应过来,长舒一口气,暂且压制自己内心地部分愤怒,开口道:“说说你是怎么想地,太子。”

怎么想地?

我想通过推广源头地文化书籍,从而拓展寒门学子地学识,特别是通过文化扩散,影响到五姓。这样地话,能在朝堂上说出来?

要知道,朝堂中可大部分是五姓地人啊!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